(天下微笑台灣) 攜手青農共創智慧產業,雲林四湖「向天歌」打造養鵝新生態,勇於走一條回家的路

微笑台灣
2025/03/17 石睿涵

在雲林四湖鄉,養鵝業與當地生活緊密相連,然而,為降低禽流感疫情風險,產業也面臨轉型壓力。「向天歌創新農業」創辦人蔡英地無畏挑戰,將永續觀念結合現代技術,跳脫傳統框架,朝智慧化之路邁進,開啟永續農業新篇章。

圖片來源:向天歌

雲林縣四湖鄉素以養鵝產業聞名,台灣約每10隻鵝,就有1隻來自四湖。在這裡,有許多養鵝人家的孩子,從小看著雙親養鵝的身影長大,向天歌創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向天歌)創辦人蔡英地亦是如此。然而養鵝的風險無所不在,2015年,台灣發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禽流感疫情,鵝隻被撲殺近8成,空蕩蕩的鵝場是養鵝人家沉重的損失。

幸運的是,那年蔡英地的父親決定退休,停下繁忙的養鵝事業,專心照顧術後休養的妻子,避開了禽流感的重創。當家鄉面臨著巨大風險,擁有會計師與財務長雙重身分的蔡英地,開始思索養鵝業的轉型之路,尋求如何避開生存威脅。

傳統與創新的碰撞 朝智慧化之路邁進

傳統養鵝產業轉型的契機,來自於對風險管理的深入認識。2016年,政府依據國內畜產專家建議,大力推廣「非開放式禽舍養殖」技術,以防止野鳥透過糞便、移動等方式傳播病毒。2年之後,蔡英地辭去財務長工作一職,回到家鄉成立了向天歌,決心投入養殖肉鵝行列。

創業之路並非一路順遂,新舊思維的碰撞讓轉型困難重重。經過1年多的努力,在父親與弟弟協助之下,拆除舊有鵝寮,將1,800坪的農地整平,並於2018年5月,改建為全新的密閉式禽舍。

蔡英地計畫讓小鵝從小就在密閉式禽舍中成長,以避開禽流感風險,然而,有40年養鵝經驗的父親堅持傳統露天放養,兩人意見分歧,起先蔡英地讓步,在第一次養殖時安然度過,但在第二波養殖時遇到了禽流感,近乎9成覆沒。

危機,往往也是轉機,蔡英地不斷在掙扎中前進,他親自居住在鵝舍旁,方便隨時監控,經過多年的觀察,以及綜合多次的慘痛經驗,讓蔡英地深知要實現改變,必須從錯誤中學習。因此,他徹底消毒禽舍後,開始全程落實密閉式養殖,並且朝向禽舍智慧化邁進。

自動化節省時間成本 活化農業人口

向天歌的禽舍除了精準控制溫度、濕度及通風,降低疾病傳播風險,還透過影像追蹤健康預警系統。結合過去在科技業的經驗,開發了自動化智慧禽舍「手機養鵝」遙控系統,即使遠距離,也能透過手機執行高床與水池自動清洗、自動給料送料系統,大幅減少時間成本。

如今,每天僅需在禽舍3小時,透過遠端人性化操作,打造彈性的工作條件,讓農村生活發展出更多半農半自主的生活可能,蔡英地認為,這正是促使農業關係人口成長的關鍵。

共創養鵝產業生態系 彼此共榮共好

蔡英地提到當初申請農業部智慧農業業界參與建立生態系計畫,建立密閉式智慧水禽舍生態系的起心動念,來自於擴建禽舍的需求。擅長財務管理的蔡英地,自創業以來,逐步穩健養鵝生態系,勇於走在產業的最前端,找尋利基者夥伴一同加入。

在他細心觀察之下,發現禽舍的透光需求不高,於是興起在禽舍上方安裝太陽光電板的想法,促使向天歌與宇安科技農業、元裕新能源等夥伴,建立起友好的合作關係,在2019年,向天歌首座養鵝場正式建置屋頂型太陽光電板,發展出「以農為本、光電為輔」的經營脈絡,這項跨領域的協同合作,帶來了穩定的收入,使有類似需求的業者「青生活農場」,同樣複製向天歌的模式,利用太陽能收益,支撐禽舍投入與開發,成功興蓋蛋雞場。向天歌以生態系概念,為養殖產業帶來了正向的漣漪效應。

向天歌結合產、官、學界,申請農業部智慧農業業界參與生態系計畫,期望將四湖鄉打造為智慧養鵝之鄉。(圖片來源:台經院繪製)

產官學界的協助 加速技術升級

在發展生態系的過程中,蔡英地除了借助政府的相關政策與法規,幫助資源整合外,一路以來,始終積極與學界保持合作關係,當中包含中興大學許振忠退休教授,提點如何克服禽流感的技術開發,並由蔡燿全副教授團隊,將靈感落實,例如「智慧鵝隻體重計」,就是建立在鵝農實際需求之下,由蔡副教授發明,用來監測鵝隻體重,協助飼養業者瞭解鵝隻每日生長狀況,使得許多鵝農因而受惠。生態系每一個角色都環環相扣,共創共榮共好的美好想像,期望打造四湖鄉為智慧養鵝之鄉。

老農放心、青農安心的雙贏局面

向天歌積極扮演平台角色,為老農與青農牽線,蔡英地認為,傳統產業的人力結構仍是以老農為主,如何確保年邁農友的收益,同時吸引青年農友回農,建立產業生態系的應用商業模式顯得相當重要。

首先,向天歌團隊會向老農承租閒置的農地或再生老舊的禽舍,進一步出租、改建,好確保老農獲得穩定的租金收益。在輔導青年農友過程中,提供技術輸出與專業意見。

蔡英地憑著財務專業,允諾提供專業的資金與財務諮詢,協助農友有效地管理資金、投資及成本控制,並支援密閉式智慧禽舍與屋頂太陽光電規劃、建置及維運,讓綠能的收入,降低青農入門的財務門檻,更重要的是傳授密閉式禽舍養殖肉鵝的技術輔導,吸引更多有志一同的夥伴加入。

永續新農業 未來的無限可能

在養鵝這條路上,智慧農業與建立密閉式智慧水禽舍不僅是將來的趨勢,結合綠電的商業模式,還能同步解決養殖技術及改建費用問題。隨著生態系的概念逐漸步上軌道,青農是否能得到家人們的支持,才是鼓勵農友們全心全意投入的重要關鍵。

過去,有許多家庭因為財務收支,在返鄉務農這條路裹足不前,以向天歌每回舉辦的合作說明會為例,每一場說明會,旨在推廣與招募更多夥伴加入,同時也在傳遞智慧農業資訊的重要性,蘊含著教育的性質,在說明會行前,團隊夥伴都會仔細地,與參與者進行線上通話,因為唯有對彼此有初步的認識,在現場,才能更聚焦的交流,達到有共識的對話。

向天歌在規模日漸擴大的同時,獲得了企業合作綠電認購友善支持,達到生態共好,永續新農業的路邁進。除了結合屋頂型太陽光電的建置與維運外,近年秉持著「產地安心、生態共好、簡單好食」初衷,創立了「鵝舖子」冷凍鵝肉調理包品牌,希望以更加便利的方式,向大眾推廣鵝肉的家常美味,朝產地直銷邁進,蔡英地的目標是能朝向外銷,讓世界品嚐來自台灣的獨到美味。

向天歌秉持著「產地安心、生態共好、簡單好食」初衷,創立了「鵝舖子」,向大眾推廣鵝肉的家常美味。(圖片來源:向天歌)

走一條利己也利他的路

最後,蔡英地感慨的說,回到四湖鄉他發現下課後,若孩子想上安親班,家長往往得驅車40分鐘,才能讓孩子接受課輔,因此向天歌團隊近年透過安親育才的方式回饋鄉親,在鄰近的學校打造友善的課後空間,讓孩子能夠就近安親,家長也能放心。

未來,向天歌除了將密閉式智慧水禽舍整廠輸出(含養殖技術)推廣到台灣各地,在地方創造多元的工作與就業機會,力求在家鄉打造合理的生活型態,真正落實產業共存共榮的願景。走一條利己也利他的路,讓生活在其中的我們,都能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集體受惠!

文章連結: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8022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