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鵝舖子品牌後,團隊也開始在終端市場努力,我們開始更多的從產地到餐桌的思考。
基於最本質上的兩個因素,產地跟終端市場自然的分工:
1.產地的品項跟餐桌上的品項是多對多的關係;
2.產地善於生產(種植/養殖技術、種植/養殖資源…),而終端業者則是善於銷售,掌握了通路,可以把東西賣掉,各自做各自專精的事
然而,基於這樣一個架構建立起來的分工,產地的價值某種程度是不容易被看到的=>是終端通路在決定要跟產地買什麼、買多少,而進價基本決定了終端的利潤,價格在本質上拉不上去=>越靠近消費者,談判的power越大,這是不變的真理。
而農業面對的挑戰,成為了這個世代從農者的機會
人口老化、氣候變遷導致生產端的不穩定,生產端的不穩定讓終端為了穩定供給而尋找有穩定生產能力的生產業者,最鮮明的例子就是向天歌;104年禽流感爆發,台灣肉鵝被撲殺了超過八成,107年向天歌團隊回農,回農前我們有機會接觸一家有名的鵝肉店老闆、一家上市餐飲公司董事長,他們當時都因為無法有穩定的鵝肉貨源,而與我們展開了接觸,因為供給端的不順暢,供給端的個別業者有了談判power;最近的一個例子是鵝舖子接觸的一個很厲害的團媽,一直喊著,如果她是我,她隨便就可以把鵝舖子搞得風風火火(她以為產地可以玩的東西很多!)
食安是另外一個驅動產地角色的原因。一路以來的食安問題,消費者跟食品(品牌)信任的建立越來越難,而透過到產地真的看到東西怎麼養殖/種植、怎麼生產,成為重建消費者對食品信任重要的一環=>生產者的角色會越走越出來
當然,也包含了淨零碳排、食農教育法…都推動更多消費者認識產地價值。 一個具備終端品牌能力的產地終端品牌,相較於沒有產地的終端品牌(大部分的加工食品品牌)有其特殊的競爭優勢!
#產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