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財務長的農業筆記 向天而歌」紀錄短片的曝光,大家比較清楚我們這段時間做的事了,私底下也就有了更多機會討論接家業這件事。
這中間有還在外面努力,想做好準備再回老家的;有年輕時學校一畢業就回到老家十幾年,但卻逐漸意識到環境的變化,苦思轉型的;也有父母主動把家業收掉,兒女在外面打拼的,
父母交給我們的,是包袱,卻也是資產,觀察時代脈絡,找出這個時代對應的機會就是我們的責任了,
說起來是很合理的,我們曾在Podcast中提到從企業發展的角度,看到市場上一個趨勢並投入、有所成,或說是塵埃落定,大概就是10幾、20年,HTC是如此、納智捷是如此,我們當時的角度想說的是,一個機會促使大家投入,幾年之後就會開始收斂,能不能有成績就看那麼幾年反過來說,一個趨勢也許也就是那麼20年,20年後就得開始思考轉型了,
用這樣的角度思考承接家業這件事就可以理解:上一代打拼出來的事業,到了我們手上,總是發展了一段時間,除了少數例外,上一代打拼時的時空背景,那個時候的獲利模式,過了20年、30年,市場新的趨勢生成,當然就得轉型,
符合那個時代的想法、作法,並不見的符合這個時代,上一代的時空背景也許是合做代工,我們這一個世代也許適合做的是品牌。但不變的是:不管是上一世代或我們這個世代,都得找到那個當下的時代意義、趨勢與可能,
前人當然做到了,所以留下了基礎,留下了資產;也當然包含了不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的想法、做法、包袱我們某種程度上必須重新思考機會,並採取動作調整,但我們更不能忘記上一輩已經幫我們打下的基礎,尤其是浸淫在一個產業的knowhow與人脈累積,這是唯有父子才有可能的傾囊相授與人脈轉移。
很難說這條路好不好走,就好像所有的創業都充滿的意料之外是一樣的…
照片是我們隔壁鄉的一個神祕角落,無菜單料理,很神奇的地方,我從來不知道雲林這樣的偏鄉也已經有這樣的一家餐廳逐漸地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