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
2025/03/12 林良昇

氣候變遷與缺工雙重夾擊,讓台灣農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產業轉型與升級勢在必行。
雲林縣特成立輔導團隊,複製各鄉鎮個案的成功模式,進而擴散到全縣,讓農業邁向永續。
身為農業第一大縣,雲林縣三分之一人口從事農業,但人口老化與氣候變遷, 讓這座城市面臨雙重挑戰。
為了推動永續農業,雲林縣政府二○二三年組成農業永續轉型服務輔導團隊,深入廣袤的雲林鄉間「拔尖」,挖掘農田裡的隱形冠軍,試圖為台灣農業開創一條新路。

科技監測
仿無塵室對抗禽流感
第一站,來到雲林縣海線的四湖鄉。
眼前一片不適農作的土地,聳立著四座灰白色的長方形鵝舍。每座鵝舍屋頂晶亮的太陽能發電板、精心布設的管線與抽風設備,都是鵝場主人、向天歌創新農業執行長蔡英地的心血結晶。
六年前,蔡英地返鄉接手父親的鵝場,他突破傳統做法,結合綠能、智慧化監測系統,打造出全台第一座封閉式禽舍。將科技導入農業的創新表現,讓他今年初獲頒象徵台灣農業界最高榮譽的「十大神農獎」。
投入短短六年就獲獎,蔡英地受封為「最速神農」,但其實在四十歲以前,這名鵝農之子不曾想過,「務農」會成為人生選項。
一四、一五年間,台灣禽流感疫情大爆發,肉鵝年屠宰量從五五○多萬隻,一路崩跌到一四○萬隻。當時有科技公司主管、會計師歷練的蔡英地,看著熟悉的家鄉肉鵝產業重創,他心想,鵝肉市場供不應求,若能避免禽流感肆虐,應能開創不小商機。
四十二歲那年,蔡英地下定決心返鄉務農。他將科技業的經驗應用在農業中,嘗試比照「無塵室」概念,打造防範禽流感的「封閉式鵝舍」。但也因為史無前例,起初連鵝舍要間隔多少距離都沒概念,「我們蓋的時候,完全沒有參考標準。」他回憶。
他知道要完成一項創新變革,絕不能單打獨鬥。於是他全台跑透透,不只向學界請益,也找農業部、畜產試驗所等研究單位合作,慢慢嘗試、改良,終於打造出一套標準化的封閉式鵝舍系統。
有別於傳統的開放式禽舍,這套鵝舍系統宛若無塵室,人員進入必須穿上防塵衣,由管線運送餵養飼料,能隔絕外來飛禽,防止鵝群感染禽流感後須全數撲殺的風險。
然而,在專長會計的蔡英地眼中,農業經營的財務風險還是太高,需要有穩定的金流打底。為此,他在鵝舍屋頂鋪上太陽能板,憑藉躉售光電創造現金流,「用綠能支持農業。」
經過前三年艱苦耕耘,蔡英地成功抓住商機,不但打造出新式鵝場,還發展自有品牌,販售冷凍即食鵝肉,擴大銷售通路,二四年全年營收達到三千萬元。
像蔡英地這樣透過自身專長,返鄉改變故鄉農業困境的案例不只一樁。

面對老化
遙控飼料船精簡人力
第二站,來到與四湖鄉緊鄰的口湖鄉。三年前返鄉的許宏德,站在自家魚塭旁,秀出他自主研發的「智慧化無人養殖飼料船」,這項技術讓他於去年底拿下數發部數位產業署舉辦的「第六屆創業歸故里創新創業競賽」冠軍。
今年五十歲的許宏德,擁有航空工程與機械領域專長,曾在漢翔公司服務十餘年。每次返鄉看到年逾八旬的老父,夏季頂著烈日、冬季吹著冷冽季風,獨自在魚塭上划著小膠筏,餵灑飼料養殖蛤蜊,總讓他十分心疼。
這是傳統養殖業的日常光景,以養殖蛤蜊為例,每天要花三十分鐘到一小時徒手灑飼料;許多南部的白蝦養殖場業者,一天更要餵食四到六次。由於缺工嚴重,務農長者經常得自行包辦粗重的體力活。
「老一輩這樣做一輩子,到最後全身都是傷!」原生家庭的深刻經驗,讓許宏德起心動念,嘗試解決自家、甚至家鄉的普遍問題。
「用無人機代替人力不就好了嗎?」一開始,許宏德以為一切很容易,實際投入後才發現,無人機在台灣西部沿海強勁海風下,根本難以操作。尋找新解方的他,靈機一動,決定發揮自己長年在航空業的專業,返鄉成立豐漁水產養殖公司,投入智慧飼料船研發。
經過兩年努力,他推出無人船,利用遙控科技與衛星導航,讓漁民在池邊就能精準投放飼料,本來一名人力每天只餵養二公頃魚塭,透過飼料船可增加到十公頃。
「我們希望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回來。」許宏德笑說,起初他的研發動機是想解決父親工作繁重的問題,現在他發現這是養殖業共同的難題,他會持續投入心力,改變農村人口老化的困境。

整合資源
輔導個案成功再擴散
兩名中年返鄉的農家子弟,都透過自身專業結合農業,不僅讓自家受惠,也帶動產業結構性變革。
事實上,這就是雲林縣政府輔導團隊的終極目標,從產官學研各方面領域,協助這些亮點案例,再進一步將成果擴散到各個農業場域。
「這不是單一局處可完成的。」雲林縣政府計畫處處長李明岳表示,有些案例行政程序繁雜,但在雲林縣成立一站式窗口的模式下可獲解決。輔導團隊不僅負責對外找資源,也協助模範案例進行後續行銷,參加大小賽事,宣傳個案成功故事,增加能見度,「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整個農業環境就會改變。」李明岳欣慰地說。
縣府針對個案重點輔導下,從山線的古坑到海線的四湖、水林,共打造出八個可擴散、可複製的智慧農業示範案例,涵蓋雲林農業不同領域。
這些創新種子,將在雲林各地發芽茁壯,「雲林沒有台積電,但我們希望更多農二代回來,創造農業每個領域的台積電。」李明岳直言,雲林要做的不是模仿其他縣市,而是發掘在地特色,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農業過去經常被視為限制城市發展的枷鎖,雲林透過官民合作,為傳統農業加值,帶動產業轉型與升級,如今,這個農業大縣正在蛻變,走向創新永續。
文章連結: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7/post/202503120039/